幻灯二

庐江白山镇未来修路图(庐江空中美景小记合肥市庐江县白山大桥)

作者:张山丰

1978年,就建成的白山大桥位于白石天河下游段,白山镇下街头。

主桥长350米,直通同大圩,岔桥长约50米连通石大圩。主岔桥桥面宽均为7米,岔桥人行道略窄于主桥人行道,相差还不到一尺。

白石天河,小南河把当时的白山区天然地划分同大圩,石大圩,和南边的丘陵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交通往来带来极大不便。 长期以来,无论是圩区还是丘陵区都期盼修建大桥。

早在1942年,国民党第八挺进大队以建白山大桥为名,征集建款7000余银元(当时可购大米20万斤)由于战事,结果钱白出,建桥成为泡影。

到了1976年,政府以国家补助,群众献工的方式建桥。

同年12月初,趁冬季河道枯水,在大河嘴芦苇滩破土动工。那时没有大型施工机械,实行人海战术,举全区之力。轮流上工,工地上是万人上阵,水上是百舸争流。

这一年刚从学校初中毕业,来工地干活每天也能挣个8分工。

我们石大圩是负责主桥墩的清基任务,基坑口约有一个篮球场那样大。一层一层地向下挖去。放坡减坡,留下一道道踏步通向坑底。工地休息时,在议论大桥的轮廓有多长多宽,还有岔桥在什么位置。

说这设计大桥的工程师,签了生死状。保证大桥的使用寿命为一百年,在一百年内大桥有问题工程师就要被逮捕。一百年时间,大桥工程师都不在人世了,去找阎王老鬼。“要是我去设计,我都敢签二百年”。社员们相互之间开玩笑,你一言我一语。

“大桥一通,这两条渡船就不要再讪精了”,刚好见两条渡船从岸边划到河心交汇处。一位社员愤愤不平的说到。

是的,小南河支流在大河嘴处纳入百石天河,一时间河水相连,水面泱泱宽广无比。两大圩口有到白山镇办事上街购买生活日用品的人需坐渡船到街上去,费时不少。特别是年节时分已经是满船满船的人,船帮离水只有两三寸高,还有人向船头拼命挤去。手拿竹篙的撑船人大声叫喊到:站在船头的人不要晃,不要晃。那边站在小河坎底的人见船已划动急忙招手“我要过大河,带下我”。“上班船都没搭上”急躁地直跺脚。

这大河嘴,早上两条渡船来回摆渡都忙不过来。

清楚记得十二月底的几天,天气阴沉,西北风一个劲儿的嚎,刮的遍地灰尘树枝都呜呜地响,刮在脸上感觉风都多厚。在元月一号,天空飘起干雪,裹着鹅毛般的雪花在空中乱舞,飘落在人们的脸上衣服上头发里,连眼睛都难以睁开。挑着轻担子的人缩着个头,躬着腰,张望着是不是能收工。

在那战天斗地的岁月,真的没有一位社员离开工地。雪越飘越紧,直到地面上存了一层浅浅的积雪,路开始湿滑了,大喇叭终于传来了收工的消息。三个大基坑的社员兴奋地打着歪歪,一哄而散奔回家去。

清基接近尾声,传来了挖到“山谷”的消息,关键时工期紧,基坑自上而下拉了照明电线,安上300瓦的灯泡夜里加班。到天亮交班时,又传来了基坑塌方的消息,一夜又白干了……

经过近二十多个月的施工,在七八年十月底通车,连通两河三地,交付使用。

直到后来,骑上自行车或花个一块两块钱坐个三轮车,走在大桥上,分分钟就过了“天河”。

整个建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安全死伤事故。这是相当完美和顺利的。

凭栏远眺,巢湖姥山岛隐约可见。近处河水宽广,芦苇遍地,水圩相连,稻叶鲜翠。额前山体雄健满目葱茏。两岸鳞次栉比的房屋炊烟袅袅,不愧物华天宝鱼米之乡。

白山大桥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随着往来车流的增加,大桥本身也是不堪重负。桥面破损,水泥脱落,透过桥面上碗口大的洼洞,能看见桥底下的河水,好在政府及时封桥维修,在大桥的两端,各砌上了三个品字形的限宽墩。看看限宽墩表面刮蹭的痕迹,想打此处过,那也是考验你技术的时候到了。

私家车的日益普及,白山大桥就成了“堵”桥,京浙苏粤等外省车牌随处可见,堵点就在白山大桥上。私家车主打开车载音响,偶尔还和步行的人招呼寒暄忘了前进,仿佛堵车和他没了关系。

现在白山大桥上游八百米处,一座跨白石天河小南河的新桥已经动工,就要横空出世了。这将是白石天河上面的第六座大桥了——危桥堵桥都将不存在了。

最忆是巢州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